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0 评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本文是第二届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与数字工程(MBSE&DE 2023)大会优秀论文,发表于《图学学报》2024年4月第45卷第2期。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摘要:随着轨道交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智能水平的发展,动车组牵引系统的设计需要更有效的需求分析手段、更可靠的建模分析方法、正向可追溯的设计手段以及高质量的实现形式。以动车组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系统建模语言(SysML)的需求分析模型,结合基于标准需求-功能-架构-物理(RFLP)的建模分析方法,从牵引系统的设计需求出发,进行完整的用例分析,创建包含架构模型和状态机模型的牵引系统功能模型,通过块定义图和内部块图展示牵引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牵引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信息,通过用户界面(UI)实现牵引系统运营场景的操作,展示牵引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实现牵引系统功能逻辑仿真,形成正向可追溯的牵引系统设计实现方案。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的设计手段落地应用于动车组设计过程中,为动车组的设计提供正向设计指导。

关键词:动车组;牵引系统;MBSE;SysML;RFLP

中图分类号:TP 391       DOI:10.11996/JG.j.2095-302X.2024020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2X(2024)02-0347-08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轨道列车的整车设计具有系统复杂、研发周期长、人力和资金投入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严格等特点[1],而目前业主的需求是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展示出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因此需要利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实现。传统的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轨道列车的设计时,经常会出现前后信息不一致、版本错误和可读性差等问题,导致设计成本的增加乃至重大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是一种使用模型表达设计的系统工程方法。国外的一些大型公司和学术机构经过探索和实践,面向不同的工业领域并应用不同的建模语言、工具和流程,提出多种MBSE方法,如Harmony-SE 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工程方法(object-oriented systems engineering method,OOSEM),SYSMOD(Systems modeling process)方法和IBM 公司提出的RUP-SE 方法等。
目前基于MBSE 概念已被工业界所接受,并成功应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为了对MBSE 进行更好的支持, 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INCOSE)和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联合开发了系统建模语言(system modeling language,SysML),其为一种统一的、可扩展的、易于理解的系统工程通用建模语言。目前,国外的主机厂如阿尔斯通和庞巴迪等已开始探索MBSE在铁道机车车辆设计领域的应用,国内的轨道交通行业也运用MBSE 的方法,在高压系统、制动系统、ATP、转向架等关键系统进行了探索研究[2-7]
轨道交通列车的牵引系统是列车的“心脏”,是列车起步、加速并维持高速运行甚至制动的关键系统,牵引系统的故障直接影响着列车的运营安全和运营秩序,运用MBSE 的方法对牵引系统进行分析和验证非常必要。本文借鉴航天[8]、航空[9]、核电[10]、武器[11]以及轨道交通[12]等多个领域的经验,基于MBSE 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动车组牵引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通过牵引系统的建模、设计和实现过程实现MBSE 在动车组设计过程中的示范展示。

 

基于MBSE 的动车组建模及设计基础

 

MBSE 的动车组模型,需在MBSE 的建模语言、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3 大支柱的基础上,综合动车组研发设计流程,细化RFLP 建模流程,细化场景提出了适合动车组设计的建模流程。如图1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1 建模方法流程

1) 需求分析阶段。利益相关方需求,即来源于用户的需求书。将需求书内容规范为条目化需求文档,导入模型建立需求表和需求图,分析利益相关方需求,识别不同运行环境下牵引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牵引系统产生物质、能量、信息交互的外部系统。通过分析建立系统上下文与用例模型。

2) 功能分析阶段。在牵引系统需求和用例模型完成后,将牵引系统作为黑盒进行分析和定义,关注在各种背景环境下牵引系统如何和利益相关方系统进行交互,进行了哪些交互,侧重牵引系统业务分析。完成黑盒活动分析后进行白盒分析。即分析牵引系统内部是如何运行的,在这个阶段需要深入分析牵引系统功能,对牵引系统功能的深入分析称为功能分解。针对前文中牵引系统执行的每个功能进行分解,通过功能块对详细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组,满足每个功能块均能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完成黑白盒功能分析模型后可通过状态机模型进行功能逻辑的仿真验证。

3) 逻辑架构分析阶段。白盒功能分析识别的功能块即为牵引系统逻辑子系统。使用块定义图描述逻辑子系统的组件和结构,使用内部块图定义子系统间的接口及交互内容,并利用追溯矩阵对利益相关方需求进行追溯。

4) 物理架构分析阶段。在之前通过对牵引系统的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及系统功能分解,确定了牵引系统逻辑子系统及交互接口与交互内容。物理架构建模部分是基于逻辑子系统模型,结合现有技术确定牵引系统物理架构。此处涉及架构权衡,可通过模型对多种物理结构方案进行权衡,依据关注度选择最优物理架构方案。

 

牵引系统的建模、设计和实现过程

2.1 牵引系统的建模过程

2.1.1 牵引系统的需求模型

将用户需求书中与牵引系统相关的需求进行条目化整理成,并导入系统,创建需求表和需求图。需求分为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接口需求、非功能需求以及设计约束5 类。需求模型如图2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2 牵引系统需求((a)需求表; (b)需求图)

2.1.2 牵引系统的功能模型

将牵引系统的需求进行聚类分析,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将用例划分为“牵引加速”和“牵引电制动”2 个主要用例,并进行黑盒活动的分析。本文仅以牵引加速的黑盒活动作为示例(图3 和图4)。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3 牵引系统正常运行用例分析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4 牵引系统中“牵引加速”黑盒活动图

在黑盒活动中,充分分析牵引系统的利益相关方与牵引系统之间的活动关系以及信号交互,以“牵引加速”中捕获的“实现牵引”主要功能为例展开白盒设计,“实现牵引”的白盒活动如图5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5 “实现牵引”的白盒活动
通过黑盒活动图将利益相关方需求转化为“牵引信号处理”和“实现牵引”2 个需求。再结合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对黑盒活动展开白盒设计,获取牵引系统的基本功能,细化为牵引系统的子系统级功能需求,细化“实现牵引”后的功能模型如图6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6 “实现牵引”的功能模块

2.1.3 牵引系统的架构模型

牵引系统的架构模型创建,是将牵引系统的白盒活动通过识别基本功能分配给牵引系统的子系统。在逻辑子系统的划分过程中,并不确定具体的部件,只是根据基本功能实现子系统的概念划分,勾勒出系统的输入、输出、满足的约束和资源等4 个方面。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设计者,使设计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捕获系统框架并展示划分后的系统接口。此处的接口只明确接口间需要传递的信息而不明确接口的具体物理实现形式,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和接口关系如图7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7 牵引系统逻辑接口图
2.2 牵引系统的设计过程
2.2.1 牵引系统的分析模型

系统分析模型是在系统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横向过程,对利益相关方需求进行预算分配型需求的分配过程中、功能模型到架构模型的转化过程中、架构模型到物理实现过程中以及在验证系统功能逻辑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系统分析。

1) 预算分配型需求的分配过程。在牵引系统的利益相关方需求中,参数要求涉及有关系统重量和寿命以及牵引力大小等,在将利益相关方需求向系统需求传递的过程中,会设计具体的分配方案。首先在内部块图中定义可度量指标,结合逻辑架构的系统划分,将牵引系统的寿命需求直接分配给各个子系统,将重量需求按公式划分为3个子系统。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可调整各个子系统的重量,以不超过牵引系统总重量为原则,如图8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8 牵引系统重量分配模型

2) 架构的权衡分析。在架构设计到物理实现转化过程中,会涉及基于权衡指标的多方案选择。选择关键是识别评估标准。探讨在多标准中进行多方案架构权衡的多标准决策步骤如下:

步骤1. 列出需要考虑的评估标准清单。评估标准是区分多个解决方案影响系统重要可测量性能的尺度,在改方案权衡过程中,多个解决方案分别是主辅分离车控,主辅一体架控和主辅一体轴控,影响因素是成本、重量、体积、可靠性和功率。

步骤2. 给每个标准确定一个权重Wi。表示标准i 的相对重要性,即

W=标准i 的权重          (1)

步骤3. 对多个决策方案按照每个标准进行打分rij。表示决策方案满足标准的程度。如决策方案j 是“主辅一体车控”,标准i 是“功率”,即rij =决策方案j 在标准 下的得分

步骤4. 计算多个决策方案的最终得分Sj,即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2)

步骤5. 将决策方案按照最终得分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决策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通过确定评估标准和分配权重来绘制效用曲线,以确定最优方案。通过计算得到的权重W=(0.3,0.2,0.2,0.15,0.15)。

基于上述量化值,可以通过效用曲线计算出“优度”分数。效用曲线可通过比较目标分析结果,并输出一个0~10 之间的标准化值以表示目标是如何被满足的,即最坏的解决方案的效用值为0;最佳解决方案的效用值为10。在(worst,0)和(best,0) 2 点之间,建立一条线性效用曲线贯穿两点。

已知两点(x1,y1)和(x2,y2)之间的线性方程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因此效用曲线方程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其中,y 为效用曲线上的MOE 值。

根据目前3 种较为成熟的架构方案,得到各标准实际值,见表1。

表1 各标准各方案实际值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每个标准的MOE 方程,即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根据上述MOE 方程,可以得到各方案的MOE分数,见表2。

表2 各方案的MOE 分数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根据目标函数确定各自解决方案的加权和,即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目标函数计算见表3。

表3 目标函数计算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3 种方案的最终得分分别为:主辅分离车控方案得分5.6;主辅一体架控方案得分6.055;主辅一体轴控方案得分3.98;则最终方案选择主辅一体架控方案。

2.2.2 系统功能可实现性分析

牵引系统模型构建完成后,需通过仿真来验证系统搭建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检验建模过程设计的系统是否能满足最初的利益相关方需求。用状态机图搭建状态机模型,与活动图协同完成系统仿真。状态机图如图9 所示。仿真结果如图10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9 牵引系统状态机模型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10 牵引系统仿真验证((a)控制面板;(b)运行曲线)

2.3 牵引系统的实现过程

通过牵引系统的建模过程和设计分析过程,可以确定牵引系统的最佳实现方案,并在图7 的基础上进行接口细化和具象化。确定接口的物理实现形式和各种信号的物理实现形式。如图11 所示。

基于正向设计的动车组牵引系统建模与实现

图11 牵引系统物理接口图

 

3 结论

本文结合MBSE 的语言、工具和方法,以动车组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牵引系统的建模、设计与实现的角度进行展示。使用SysML 语言的9 种视图构建了牵引系统的需求模型、用例模型、功能模型、逻辑架构模型、物理架构模型、参数模型和仿真模型。与现有的基于文档的牵引系统设计流程对比,基于MBSE 的牵引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将抽象的需求形象化,使的牵引系统的需求、功能在评审过程中可运行、可仿真、可验证,实现了基于模型的需求追溯,并实现了基于模型的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传递、知识的积累和重用。尽管本文通过对动车 组牵引系统进行基于MBSE的应用探索,为轨道交通列车领域的模型可复制、可扩展奠定了基础,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没有基于整车的需求进行关联,其次仅对牵引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行了分析,未对故障失效下的功能展开充分分析,因此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和探索。

 

 

 

 

 

ATOZ

关于安托

安托成立于1978年,是法国达索系统工业软件在中国地区铂金级别核心服务商(C&SI)。安托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首选的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依托安托过去三十多年服务于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高科技、汽车机车、工程装备、基础设施等行业头部企业的数字化全方面实践经验,安托自主研发了一套源于系统工程理念、基于TOGAF的工作方法(APA),为制造业提供端到端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覆盖制造业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全过程。安托期望秉持着“安心托付,智造未来”的理念,助力客户在竞争中占领先机、脱颖而出。

 

2023年,安托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揭榜挂帅项目,并且荣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同时获得央企通用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安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安托将加大在工业软件行业的自主创新,利用安托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运用世界一流的工业软件产品,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拥抱数字技术,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努力奋斗。